犄角纹 | 游牧民族流行款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07期

标签: 遗产风景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古代生活   文化符号   

鹿角可通天,牛羊角可敬神,草原牲畜的犄角在游牧民族心中,地位格外重要。他们把犄角绘制成纹样,赋予生活别样的美丽。
新石器时代狩猎纹岩画
内蒙古兴安博物馆藏

蒙古族有一首古老的情歌,是小伙子对姑娘唱的。歌词很有民族特色,姑娘的辫子像犄角:“你纽着的两条辫子啊,像那金鹿的犄角一样;你压着的两条辫子啊,像那大鹿的犄角一样。”而在小伙子的蒙古袍上,胸前腰间装点的纹样,也恰是歌词中唱到的鹿的犄角。仿佛要让爱人的辫子、爱人的样子,永远陪在自己身边。

犄角纹,是蒙古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等许多草原民族最基本、最常见的纹样构图。这些取材于牧民最常见的鹿、牛、羊犄角的纹样,与他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并被赋予了无限想象力。犄角纹时而夸张变形,时而连续反复,时而又与其他纹样勾连组合。衣服上、靴子上、马具上、毛毡上……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为何犄角纹会受到如此偏爱?

鹿即是神

阿尔泰山脉的游牧民族对犄角、尤其是鹿角的钟爱与重视,是由来已久的。因为,鹿是他们心中的神。

唐代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有一则关于鹿的故事。突厥民族先祖——射摩与海神的女儿相恋,每天日暮时分,海神女儿都会派白鹿来迎接他进入大海,第二天早上再将他送出。一次,草原部落将举行大猎。神女告诉射摩:“明天在你出生的窟穴,将会出现一只金角白鹿,如果你能射中它,那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大海的阻碍,真正生活在一起。但如果你射不中,我们就缘尽了,再不能相见。”果然,狩猎那天,射摩见到了神女口中的金角白鹿。射摩围捕、射杀了白鹿,然后发誓:“自杀此之后,需人祭天。”将几个呵部落的人杀死献祭。对射摩和突厥部落来说,祭鹿就是祭天,这正体现出草原民族素来的鹿信仰。

责任编辑 / 周玥  图片编辑 / 陈敬哲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