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 良渚古国的 加强版“西湖”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06期 作者: 喻翔 

标签: 古代生活   文化符号   

五千年前,在杭州西湖的西北方二十多千米处,一群还在使用石器的史前先民,在良渚古城西营建了十一条水坝,蓄水量加起来超过四个西湖。如此大兴土木,何以能够又究竟为何?
史前水城
良渚文明的兴盛,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图为良渚古城一带的复原鸟瞰图,城内外水网密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水城”。在城西的山脚下,有一片开阔的水域,细细看来,竟是由一系列人工修建的水坝与自然山体合围而成,工程之宏伟不亚于良渚古城。显然,良渚人非常善于治水、用水。
供图/江苏兆物文化传媒

杭州之美,多半归功于城西那一片举世闻名的湖光山色。近千年以来,西湖不仅提供了杭州的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更吸引了无数文人名士在湖上流连、题咏,湖水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血液。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借用申遗文本中的话说,西湖是“十多个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

在杭州生活多年,西湖始终令我观之不尽,行之不足。我一直以为,西湖这般水文与人居环境如此完美的融合,在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个。直到,我遇到5000年前的良渚人。

最美的史前遗址
良渚先民修建的水库,会是什么样子?上图为良渚水利系统中的石坞遗址,山光水色、陌上花开,令人陶醉。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条水坝自建成以来,已经延用了5000余年,至今还在发挥蓄水功能。如此完整、优美的史前遗址,在世界上也不多见,站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良渚文明穿越时光的力量。

大坝群:既泄洪又蓄水

杭州很少发生自然灾害,除了台风。生活在东南沿海省份的人可能深有感触,几乎每年夏天,总会有几个大大小小的台风光顾。狂风裹挟着暴雨呼啸而来,严重时树倒楼塌、大水淹城,农田更是变为一片汪洋泽国,损失惨重。

良渚遗址群位于杭州城西北方向,距离市区仅约20千米。这里恰是浙江省最大的暴雨中心,而且地处天目山余脉与杭嘉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几乎每年都有山洪发生,每隔几年或者几十年、上百年就会出现一次特大洪灾。站在良渚古城的位置,可以看到西北方向的大遮山山峰林立,不难想象,一旦暴雨来袭,便会形成众多溪流甚至泥石流,从山上冲奔而下。

责任编辑 / 陈伟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