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THE EDITOR | 卷首语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05期 作者: 黄秀芳 

标签: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古代生活   文化符号   

今年是“五四运动”爆发一百年。“五四运动”的宗旨,即其所提倡的口号:民主与科学。如果简单概括,那么它否定的当是其反义词,即“专制”与“愚昧”。或者说“独裁”与“腐朽”。前者的代表,是西方工业文明所诞生的制度与文化,后者被认为是在农业文明上产生的封建帝制及传统文化。在当时,前者被褒为“新”,后者则被贬为“旧”。

新旧之争,其实早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前已轰轰烈烈。其中最为惨烈的,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又称维新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总之是改旧立新。

最有声势的,是1915年陈独秀等人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一批受过西方也即新式教育的人,如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在其上号召革故鼎新,要“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其声势浩大,竟演成一场旨在革新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有了这些历史基础,“五四运动”就只是“新”声音的一次火山喷发。

回首百年前,“新”似乎是当时最热门汉字,似乎是一剂良药,将国家、民族乃至个体,从物质到精神的一次解放与解救。于是,谁若不倡“新”,便是顽固守旧。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