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旗为共和而飘扬
在湖北武汉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里,摆放着许多造型普通,也并不精致的生活瓷器,有茶壶、笔筒,也有粉彩花瓶。它们的特殊之处在于,器身上都有相同的标志性图案——双旗纹。顾名思义,它是由两面临风飘扬的旗帜组成,旗杆相交,交叉处用丝带束住,垂落的丝绦,也被描绘得十分细致。而这两面彩绘旗帜背后的历史,风起云涌,波澜壮阔。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次日清晨,两湖革命党人在城内竖起两面“十八星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铁血精神,十八颗星为十八行省,代表全国。不久,各地纷纷云起响应,其中有些地方打出了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此后,“十八星旗”和“五色旗”组合而成的双旗图案,被广泛传播,用以纪念武昌起义、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成为流传至今的各种双旗图案中最多的一种。此外,两面十八星旗、两面五色旗,或配搭其他旗帜的双旗图案,也有流传。
更为有趣的是双旗图案的载体,小到在当今收藏界大火的“双旗币”、徽章、首饰;大到家具、建筑上的纹饰;再到大部分的奖状、证书、勋章……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两面飘扬的双旗,代表着紧密团结与合作,也代表着拥护共和的新思想。虽然这一图案,仅在中国历史上风靡了很短的时间,却深深烙印在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中。
责任编辑 / 刘睿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