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纹样 | 花叶“变形记”

这是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倒大袖旗袍马甲的局部。二方连续法,搭配黑色蕾丝的质地,使简洁的花草纹显得极有韵律感和形式感。您能想象它来自上世纪20年代吗?中国传统植物纹样的特征,在这里已几无可寻。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逆风
“五四”之际的中国,是又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但此“家”却不是中国本土的儒、道、墨、法、纵横、阴阳,此“花”亦非中国传统之梅、兰、菊、桂、芍药、牡丹。一大批异域洋花被“移植”到东方,以纹样的形式,出现在各类器服物佩上,细究之下,这满满的“洋范儿”,竟多为利来。
彼岸之花“洛可可”
马克思曾说,在西方征服东方的过程中,“炮舰和廉价商品摧毁了一切万里长城”。情形确如所说。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有识之士便开始深入研究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偏好。1867年,英国建筑设计师、现代设计理论的先驱欧文·琼斯,出版了《中国纹样》一书,向自己的国人介绍中国传统艺术,这些学术成果日后被运用在了销往中国的产品包装上。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忙于互相撕咬的西方列强被迫中断了对远东市场的深耕。中国本土的民族资本趁势崛起,借鉴西方成熟的商业理念,改变过去因循守旧的销售模式,开始注重产品的形象设计和广告营销。只不过,虽然已经突破了从前“重口碑轻包装”“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但产品的整体外观依旧中规中矩,毫无出彩之处。以赤峰地区一家叫“聚鑫成”的糕点铺为例,外包装上分明打着“维新糕点”的名号,下面装饰的却是最“守旧”的牡丹和“福”“禄”“寿”三星图案。内陆如此,一贯以洋派着称的上海也不例外。同一时期,申城着名粤菜酒家杏花楼的月饼礼盒,也仍然是月宫嫦娥、桂花玉兔与亭台楼榭相映成趣。
四年后,欧洲战火熄灭,西方资本再度卷土重来。为从中国商人手中夺回原有的市场份额,各类洋货纷纷降价促销,更在包装图案上推陈出新。考虑到中国民众对袒胸露乳的女郎形象避之不及的态度,这一次,欧洲商家选择了相对内敛含蓄的“洛可可风格”。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