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奥斯卡”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05期

标签:

唐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一诗里,描绘了一种巧夺天工的越窑瓷器,它似青如黛,夺得千峰万山之翠;它夜半盛露,如同嵇康斗酒残遗之杯。“秘色瓷”由是化作一阕传说,成为后世无限倾慕、穷极寻觅的至宝。

“秘色瓷”究竟作何模样?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3件越窑青瓷,道出了真相。接下来,秘色瓷的产地,便成为考古学家最急于破解的谜题。很长一段时间,答案无人知晓。

秘色瓷前史

秘色瓷的窑址,与越窑紧密关联。位于今浙江上虞的早期越窑,曾作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一度掌控着行业的前进方向。东汉时期,中国最早的成熟瓷器便出现于此,六朝时这里亦是中国青瓷的生产中心。2013-201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上虞市文物部门联手,在上虞曹娥江沿岸的禁山等地开展考古工作,揭示出早期越窑东汉—三国—西晋时期的发展轨迹,率先叩开了秘色瓷的“前史”:

早期越窑建立在山下水边的山岙(ào)处,烧瓷的龙窑沿山坡布设。龙窑形如其名,呈狭窄长条形,利用山势的自然坡度,提供使窑中热气向上运动的抽力。这种窑炉建筑方便,装烧量大,烧造温度高,气氛较易控制,早期越窑青瓷的烧制成功,就与浙江从夏商时期起便使用龙窑烧造原始瓷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