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航海图 面向大海,仰望星辰
标签: 读史笔记
一场浩劫的“漏网之鱼”
明成化年间,皇帝朱见深曾命兵部查找当年郑和出海的资料,为再度开拓海疆做准备。谁知兵部尚书项忠率人翻了几天几夜,所寻资料却丝毫不见踪影。
一番调查之后发现,原来是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将这些资料藏起来或销毁了。对此,刘大夏理直气壮地反问道,三宝下西洋,劳民伤财,对国家却徒劳无益,旧档案即使在,也当销毁,何必来追问呢?
这种说法,记录在顾起元《客座赘语》等明人的笔记中。尽管对于刘大夏是否藏匿甚至销毁了郑和下西洋的档案,目前尚存争议。但事实就是,郑和七下西洋这一伟大的官方航海活动,目前存留下来的资料竟然非常匮乏,只有各种零星的文献记载。

依“景”而行
这是《郑和航海图》的第一部分,从右至左展开,描述了从南京宝船厂出发沿长江航行的情景。以船员站在船头观测有关景物时产生的视觉感受而绘制,即“景观定位法”,航海时依“景”而行,就能准确到达目的地。
这是《郑和航海图》的第一部分,从右至左展开,描述了从南京宝船厂出发沿长江航行的情景。以船员站在船头观测有关景物时产生的视觉感受而绘制,即“景观定位法”,航海时依“景”而行,就能准确到达目的地。
不过却有一条大的“漏网之鱼”。在明晚期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中,有一组名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的地图。据研究,这组地图描绘的是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航行路线,这正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套与郑和下西洋有直接关系的地图,因此被后人简称为《郑和航海图》。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