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世险妆束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04期 作者: 扬眉剑舞 

标签: 古代生活   

唐代中期,妆饰、服饰,一改盛唐面貌,往夸张宽大发展。浓妆高髻、大袖长裙,形成了时人所说的各种“险妆”“时世妆”。起先只是被士人视为怪诞,是乱世之相,后来竟发展为朝堂之上的议题,被屡屡禁断但又难以断绝,越演越烈。

怪异时世妆

“小头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在《上阳白发人》中,白居易描写了一个玄宗时被选入宫的宫人。四十余年过去,这位年老的宫人,仍做天宝末年流行的妆扮,如今,这样的妆扮早已落伍了。可见,几十年间,时尚变化之大。

天宝末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走过了浓烈红妆的盛唐后,中唐时期,也许是时世纷乱,人心动荡,发型、妆面开始往更加夸张化发展,怪异的妆扮层出不穷,也就是文献中常提到的时世“险妆”。

图为赵逸公墓壁画仕女,作于大和三年(829年),仕女妆容结合了贞元年间的“啼眉妆”与长庆年间的“血晕妆”。

其中,最为“血腥”的便是“血晕妆”。血晕妆并非突然出现,全套妆面的形成,可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它从八字“啼眉妆”,到乌膏注唇、面涂赭色的“元和时世妆”最终“进化”而来。“血晕妆”究竟什么样呢?我们通过分解“血晕妆”的化法,来一一拆解中唐的“险妆”。

血晕妆是怎么炼成的?

责任编辑 / 黄鑫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