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鳄凶猛
标签: 历史拾遗
鳄鱼作为一种凶猛无比的动物,在古代一直是神奇的存在。有人认为鳄鱼是“龙”的一种,或者干脆就是“龙”,文献中的鼍(tuó)龙、土龙、猪婆龙,都是鳄鱼的别名,这吃人的猛兽,是怎么被附会上神异属性的?
《山海经》中“鱼身蛇尾”的虎蛟,可能就是鳄鱼奇形怪状的写照。唐人李淳风《感应经》云:“沙有怪鱼,其名为鳄,其身已朽,齿尚三作。”说鳄鱼死后,其牙齿还能继续生长,拔掉以后,还能连续长出多次。的确,鳄鱼拥有终生都能更替牙齿的能力。

明人所编的《珠玑薮》中认为,“鳄鱼一产百卵,及形成,有为蛇、为龟、为蛟鲨种种不同之异”,许多凶猛动物竟与鳄鱼攀上了近亲。明末清初的《海错图》则认为,“鳄鱼尾上有胶,水边遇有人畜,即以尾击拂之,即粘入水而食”,这些奇异想象中也蕴含着深深的恐惧。
鳄鱼的名字中虽有一个“鱼”字,却不是鱼,而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它们的祖先曾经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历史上曾活跃在中国的鳄鱼,主要有扬子鳄和湾鳄。扬子鳄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江畔多有雾气弥漫,古人见鳄鱼在江边雾气中出没,便认为雾气是鳄鱼嘴中吐出来的。商周时有古鄂国,是以鳄鱼为图腾的部族,后来湖北省简称鄂,即与古鄂国有关。湾鳄则生在广东沿海,能在海湾的咸水中生活。历史上与鳄鱼有关的两个着名故事,都发生在唐代,恰恰是扬子鳄和湾鳄兴风作浪的写照。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