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封不树到万年吉地
标签: 中华遗产卷首语
人的行为,一旦富有意义,便会留下印痕成为文化。比如对生死的看待,即走过了从无知到有觉,然后到文化的过程。
当人不知生的意义时,就不知死,也就不必葬。《孟子•滕文公上》里就有这样的记述,说古时有亲死而不葬之事,“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狐狸食之,蚊虫叮之,都视而不见。如此冷漠,是因为时人还不知“亲”为何物。
后来懂得丧葬了,也开始讲“风水”。不过彼时风水,仍非今之风水。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风水之始,避风及水而已。”他的观点源自吕不韦编撰的《吕氏春秋》,谈及丧葬一事,该书言,“葬浅则狐狸抇(hú,发掘)之,深则及于水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言语之中,可见时人心里对亡者已有了顾念。
人一旦有了顾念,便放不下。放不下,便要寻求心安之法。心如何能安?以生推想死,以阳设置阴。这就是事死如事生。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