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人案前梦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03期 作者: 漫漫驼铃 

标签: 遗产风景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书房中,静夜灯光下,案前苦读的画面,仿佛定格的自画像,出现在无数文人的想象中。文人的世界,有,更有一张张案,不离不弃。从低矮的就餐家具,到读书人离不开的精神象征,案的发展,经历了多少传奇?
明 铁梨木透雕螭纹翘头案
供图/故宫博物院

当屏幕取代了纸面,写字变为敲击键盘,“伏案”二字幸运地还未退席、谢幕。静夜灯光下,案前低首的画面,仿佛定格的自画像,出现在无数文人的自我想象中。穿过千年的时光,从卷轴到书册,从写本到印本,从雕版到铅印,再从纸张到电子媒介,那案头场景,都未曾褪色。

案的魅力,来源于哪里?

举起你的书案来

汉哀帝时,有位名叫郑崇的大臣。他性子急,一遇到看不过的事,就火速赶来进谏,以至于常常来不及系上鞋带,拖着鞋子就来了。哀帝只得苦笑道:“我识郑尚书履声。”

这天,汉哀帝颁布诏令:封祖母傅太后的堂弟傅商为侯。郑崇一听,立马急了:外戚无功封侯,非明君所为。急于进谏的郑大人做出了惊人之举:“因持诏书案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