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 | 有此一间,不求广厦

独立的江南书斋
这是苏州名园网师园内的殿春簃。“殿春”指春末,“簃(yí)”是阁边的小屋。此地旧时遍植芍药,而芍药花期就在春末,故名。殿春簃位于网师园内西北角,是一处封闭而独立的明式书斋,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北侧有一方小小的天井,南侧则是宽敞的庭院。主人在此间读书品茶赏器作画,透过两侧花窗,可见墙外的竹、梅、芭蕉和山石,将四时变幻尽收眼底。有了这样一间书房,无疑就有了安顿心灵的所在。供图/QUANJING
这是苏州名园网师园内的殿春簃。“殿春”指春末,“簃(yí)”是阁边的小屋。此地旧时遍植芍药,而芍药花期就在春末,故名。殿春簃位于网师园内西北角,是一处封闭而独立的明式书斋,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北侧有一方小小的天井,南侧则是宽敞的庭院。主人在此间读书品茶赏器作画,透过两侧花窗,可见墙外的竹、梅、芭蕉和山石,将四时变幻尽收眼底。有了这样一间书房,无疑就有了安顿心灵的所在。供图/QUANJING
1966年,71岁的林语堂结束了30年的国外生活,定居台湾。蒋介石特意在阳明山上给他选了块地,让他盖一座房子,安享晚年。这就是现在的台北林语堂故居。
别墅是林先生亲自设计的,他以中国四合院为架构模式,又采用了西班牙式的设计风格。蓝色琉璃瓦搭配白色粉墙,嵌着深紫色的圆角窗棂,意境典雅精致。诸室之中,先生对书房尤其看重。房子一建好,他就将4000多册藏书全部搬了进去。书柜依墙而立,长达十几米。作家的人生一半在看书,另一半在写书。书房这个角落既是面子,也是里子,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当是林语堂人生中非常特别的所在。
中国文化重文重史,读书、藏书的风气绵绵不绝。书籍在春秋时以“册”为主要形式出现,事实上,考诸殷周甲骨文字,其中就有用穿绳串连起来的竹片或木片形象,与“册”的造字本义相符。彼时,包括竹木简(非竹简木牍,木牍是一整块的木片,内容属于公文)、帛书、纸书开始出现,使藏书成为可能。特别是春秋时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白天的课堂,到了晚上就变成读书之地,这大概可算是书房的雏形。西汉的司马迁,满怀孤愤,在家中写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的“工作室”,也可说是中国最早的文人书房,有人推测汉代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