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炉 | 床与暖椅的妙创

清 朱漆描金龙凤纹手炉
供图/赵广超
古人的随身“暖手宝”
寒冷的冬日里,古人时刻需要火炉带来的暖意。生活中,除了使用“火炉床”这样的大型家具,人们还制作出精巧的手炉,方便在行走坐卧时持拿取暖。左图绘制的是清代乾隆时期的朱漆描金龙凤纹手炉。以红漆为地、描金龙凤图案为饰的炉内设小铜盆,与铜丝编盖组合,具有很强的导热功能,两端还安有提梁,便于移动。可见手炉在实用的同时,也迎合了吉祥喜庆的宫廷审美。
供图/赵广超
古人的随身“暖手宝”
寒冷的冬日里,古人时刻需要火炉带来的暖意。生活中,除了使用“火炉床”这样的大型家具,人们还制作出精巧的手炉,方便在行走坐卧时持拿取暖。左图绘制的是清代乾隆时期的朱漆描金龙凤纹手炉。以红漆为地、描金龙凤图案为饰的炉内设小铜盆,与铜丝编盖组合,具有很强的导热功能,两端还安有提梁,便于移动。可见手炉在实用的同时,也迎合了吉祥喜庆的宫廷审美。
冬日标配:
围炉、煮酒、烤芋头
五代时,花蕊夫人有一首《宫词》咏道:
密室红泥地火炉,内人冬日晚传呼。今宵驾幸池头宿,排比椒房得暖无?
千百年前蜀宫中的一个隆冬昏暮,本来颇显寂寥的后苑,忽然有着匆忙、紧张的气氛在浮动。因为天子决定要来苑池边的殿阁过夜,后妃们也会一起随驾而来,所以宫女太监们赶着为各处宫院安排红泥材质的地火炉,让一个个原本清冷的房间,迅速变得暖热宜居。
地炉燃着火光,带来温暖,予人以安全、安定的心理慰藉。不仅如此,它还提供多项的便利,通常,炉灰内会插有一只水瓶,温着热水,随时供人饮用或点茶。一旦将炉火拨旺,则足以烫酒,把芋头、栗子之类的零食,埋在炉灰中烤熟,更是当时人们很喜欢的一种消遣。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