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堂秩序的空间
为何需要“上”厅堂
俗话说:“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厅堂这个词对中国人来说,太过常见,以至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何谓厅堂?为何需要“上”厅堂?
“厅”与“堂”本指两种建筑空间。“堂”的出现,比“厅”要早。《孟子·梁惠王下》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齐国大臣们向齐宣王提议,让他拆毁当年周天子东巡泰山时所建的明堂。宣王问孟子的意见。孟子回答:“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明堂是先秦时诸侯朝拜天子的地方,也是王权的象征,岂能毁掉。周公制礼作乐,就是在成周洛邑的明堂内进行的。《淮南子》里指出,“明堂有盖而无四方”,是开放性的建筑。“明”字一方面指“明”礼制尊卑,另一方面也是指其建筑明朗开阔,阳光通透。
明堂是先秦的王者之堂,那当时的百姓家中是否也有“堂”呢?段玉裁注《说文》曰:“古者前堂后室。”清代学者黄以舟更根据历代史料,绘制出先秦民居的堂、室布局。这里的“堂”“室”,是与周代贵族“寝庙”相对应的制度:堂,相当于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室,相当于寝,是人们起居的空间。可以说,“堂”从一开始,就是礼仪祭祀等庄重活动发生的空间。后世的“祠堂”也是基于此而诞生的。
“厅”的使用始于汉代,是当时高度发达的官吏制度的产物。“厅”繁体写作“厅”,“广”字头象征建筑空间,其下是“听”字,可见厅本意为官吏们聚集起来,听事、办公的场所,即官厅。后来民居中用于聚会或招待客人的大房间,也被称作“厅”。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