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粉传奇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中国女性对肌肤之白有着长久的执念。唐代妆饰之风素来以大胆着称,但无论“彩妆”部分如何奇特,打底所用之粉,多数时候仍以白色为主。图中女子造型参照阿斯塔那唐墓出土木俑,反映了武周时期仕女出行的装扮。其白,无以复加。供图/装束复原
“粉白黛黑”,从战国时期起,便用来形容女性精心化妆后的面部,白色的香粉,自古就是妆台上的主角。不过,在传统中国,当讨论“脂粉”之粉的时候,实际上同时涵盖着两个领域,一为化妆,二为美容保养。这两个领域的区分相当明确,但也有交叉的情况,并且以铅粉与米粉各为主力。
男男女女胡粉饰貌
宋人的《赵飞燕别传》中有一处假想的情节,渲染赵飞燕与其妹妹赵合德如何让各自的身体染上香气。飞燕的办法是,在混有多种香料的洗澡水里沐浴,平时坐在沉香木制作的座位上,还焚熏贵重的香料;合德只是用豆蔻汤洗澡,但却周身厚涂“露华百英粉”。结果,汉成帝作为裁判,道出了他的感受:“皇后(飞燕)虽然发散异香,但却不如婕妤(合德)是自身蕴涵着香气。”露华百英粉听着非常玄妙,但是,作者在编造这样一个细节的时候,显然是以真实存在的“英粉”为依据。
英粉,也叫粉英、粉心,是精加工而成的米粉。贾思勰于六世纪上半叶着成的《齐民要术》中,明确地定义:“英粉,米心所成,是以光润也。”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英粉的制作过程,大致是选取梁米(黄米)或粟米(小米),先用水泡烂成泥,淘洗掉酸臭气,再研磨、过滤、沉淀、脱水,形成粉团,接下来将周围的粗糙部分削掉,只剩中心最为细、白、光、滑的精华,揉成细粉。
据记载,最初,女性们是以米粉作为化妆粉,给面部以及身体上妆。东汉刘熙的《释名》即云:“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更明确道:“粉,所以傅面者也。从米,分声。”不过米粉的粘性差,容易掉粉。大约在战国时代,铅粉被发明出来,这种人工的化学产品不仅白,且更容易粘着在皮肤上,便逐渐代替了米粉。按照古人的概念,米粉是真正的粉,人为制造的铅粉相对来说便是“假”的粉,所以曾经长期习惯称之为“胡粉”——“胡”在古代有“假”的意思。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