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家的私塾 上书房
故宫乾清门的东侧,有一排并不起眼的屋子。穿过乾清门,明清皇帝的寝宫乾清宫就在眼前,而乾清门西则是康熙帝读书、与大臣们讨论学问、制定政策的南书房。这排很少有游客驻足的屋子到底是做什么用的?答曰:上书房,清代皇家子弟的私塾学堂。

清代重视皇子教育。康熙在位时即为皇子们挑选名师,设立书房。雍正以后,实行秘密建储制度,皇子们统一在上书房读书学习。图中端坐于书桌旁、在贝叶上写字的年轻皇子,就是未来的乾隆帝——弘历,他就是上书房的第一代“毕业生”。
供图/TPG

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教育体系:一切为了太子?
父子相继的皇位继承制度延续数千年,也就意味着皇子的受教育程度,将直接与国家未来的统治情况挂钩。皇子们去哪儿上学?谁来当老师?又该学些什么?历代帝王都免不了为之伤脑筋。西汉学者贾谊就曾在《新书·保傅篇》里专门讨论过这件事。他以周武王为例,给后代帝王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皇子教育体系。
当未来的周成王还是襁褓中的太子时,周武王为他选定了三个老师:弟弟召公为太保,负责身体健康;另一个弟弟周公旦为太傅,负责美德教育;头号智囊太公姜尚为太师,负责学识培养。除了他们三人之外,还有少保、少傅、少师,也都是当世的君子与饱学的宿儒,他们一同陪伴太子成长。这样一来,太子的前后左右都是良师益友,自然就能够成长为一代明君了。

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兼顾德智体三方面的平衡发展,为太子提供最优质的师资力量,的确是相当完美。但问题也来了:太子接受高规格教育是必要的,那太子以外的其他皇子又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如果按高标准、严要求、精英教育的方式来培养,万一威胁到太子和皇权,该怎么办?如果只重视太子,放松对其他皇子的培养,收获一大堆“酒囊饭袋”不说,万一太子也由于缺乏竞争压力而放松学习,岂不糟糕?
责任编辑 / 周玥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