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历史·格物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02期

国家文物局《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之一
马球唐代贵族的惊险游戏
郊外山谷中,五位勇士策马飞驰。他们头戴幞头、足蹬黑靴,身穿各色窄袖袍,左手握缰,右手持杖,或反手击球,或回身看球,或驱马扬鞭向前抢球,气氛热烈。五人身后是一组骑马驻足的列队,似正围观球场形势。远处崇山峻岭之间,还有两位骑手正奔向球场,前者已入山谷,只露上身和半个马身,后者着淡绿色袍,红色翻领,身下的枣红马四蹄腾空。这是1971年在陕西乾县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西侧发现的一组唐代壁画。李贤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诗人王勃曾经做过他的侍读。
图中之球为马球,也叫波罗球,其英文Polo据说源于藏语pulu(“球”)的音译,在唐代多称“打球”或“击鞠”。一般认为它源于波斯,经中亚传至中国。球、杖、马是马球的三要素,缺一不可:球体大小如拳,多用轻而有韧性的皮料制成,有的也用木料,表面彩绘花纹;球杖是木制的,杖头形如初月,有点类似今天曲棍球的球杖。射门准确度与球杖息息相关,为此,唐朝时还出现了以精制球杖为生的匠人;马是这一运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比赛开始前,人们会为马做好充分的保护措施,正如这幅壁画上所描绘的那样,为防止马在高速奔跑时尾部缠绕,会将马尾打结编拧。马的小腿上缠着绷带护腿,以防被击中关节。
唐代贵族尚武、官僚尚功,又热衷胡风,打马球这种紧张又惊险的游戏,很快就赢得了达官贵族包括女性的喜爱,许多皇帝成为马球运动的提倡者和参与者。大明宫含光殿甚至建有马球场,有出土石志为证。李隆基为临淄王时,吐蕃迎娶金城公主,唐蕃双方以马球助兴,结果,李隆基以四人胜吐蕃十人,传为美谈。除了娱乐性,马球也是训练骑术与马上砍杀技术的极好途径,因此,唐朝军队会通过马球比赛来增进骑兵的基本技能。诗人阎宽在《温汤御球赋》中就说马球“善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义不可舍”,可见其实用性。
当然,作为一种激烈的对抗性运动,打马球的风险也是很大的。唐人对马球场的要求是平整坚硬,为防止比赛时扬尘,会在场地上洒油,但如此一来,便会增加坠马的风险。唐穆宗时,一球员在打球时坠马,穆宗受惊中风,一年后就去世了。故为安全起见,贵族们会选择擅长骑马的胡人来做侍从或球手。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