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唐宋时期的上海重镇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02期
很多人以为,“上海曾是个小渔村”,“是近一百多年开埠后才‘逆袭’的城市”。2016年,考古工作者用近7年的发掘成果打破了这种偏见。

叩问大上海的前世
史书其实早有记载。
“上海”这个地名初现于宋代,咸淳三年(1267年)“上海镇”设立,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又升为县,至明中叶,上海县(今浦西所在地)已成为全国棉纺业的中心。而今行政区划意义下的“上海市”的前世,还可再往前追溯——在上海镇以西、今上海青浦区境内,大约唐代中期,一座名为“青龙”的邑镇便已粉墨登场。光绪《青浦县志》记载,开元初年(713年),数郡集力兴修了“自杭州盐官县起,抵吴淞江,袤一百五十里”的扞海塘,塘内土地得到巩固,海潮不再浸灌,使开发位于当年吴淞江出海口的青龙镇成为可能。自此,坐拥水路交通十字路口的青龙镇,成为南方海洋贸易的中心地点之一,开启了它盛极一时的历史传奇。
现在,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还矗立着一座八角七级的楼阁式砖塔——吉云禅寺塔,这是康熙皇帝赐它的名号,其实,它就是宋元时期青龙镇的隆福寺塔。在塔的北侧,曾经还站立着一座隆平寺塔,同样八角七级,只可惜早已泯然不见,遁入土中。直到2010-2016年,来自上海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揭开地层,打开砖木,隆平寺塔地宫内精美的阿育王塔等文物才得以重现天日。青龙镇的故事,因之再度从时光的河流中被打捞起,一度朦胧的今上海地区前史,自此绽放光芒。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