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洋航海图 “全球化”时代的惊鸿一瞥
标签: 历史拾遗
2008年年初,美国学者巴契勒(Robert K. Batchelor)访问牛津大学时,在英国第二大图书馆——博德利图书馆内,发现了一幅明代中文古地图。
这是一幅可以用“巨大”来形容的壁挂式地图:长达160厘米,宽有96.5厘米。与以往常见的明代寰宇图不同,这幅地图的范围十分广袤——西抵印度洋,东接香料群岛(即东印度群岛),南邻爪哇,北望日本,囊括了中国及周边重要国家。而连通各国港口间的笔直线条,则代表着一条条重要的海上航线。
1659年,这幅地图连同一个罗盘、大批东方语言手稿,被捐赠给博德利图书馆。这是该馆当时收到的最大一笔图书捐赠。而如此慷慨的手笔,来自五年前去世的英国律师、国际海洋法先驱雪尔登(John Selden)。因此,这幅无名地图被称为《雪尔登地图》,如今学术界更多的把它叫做——《东西洋航海图》。
“乔迁”进图书馆后,《东西洋航海图》默默地“躺”在这里,鲜有人问津。直到300多年后人们再度重审它时,才惊讶地发现,它与既有印象中的中国古地图,是那么不同,以至于关于它的文化基因,产生了种种有趣的猜测和推论。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