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汁嘴”养成记
标签: 古代生活
我这样的南方人,迷上北京豆汁儿,人家都说不可思议。从不知豆汁儿为何物,到养成一张“豆汁儿嘴”,这样的经历,你想试试吗?豆汁儿是个外陋内秀的东西,吃上了,是个乐呵。
首先来说,我不惧怕臭名昭着的臭豆腐,绍兴臭豆腐、乌镇臭豆腐、长沙臭豆腐我都爱,早听说豆汁儿酸臭,号称“馊半街”,我就不服了,还能臭得过臭干子?再说,我的同乡、吃货的偶像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头次喝豆汁儿的时候,不就豪气干云地干了一碗,又来一碗吗?
豆汁儿还是御膳房给认证过的。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一个奏本上记着:“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皇上都敢尝鲜,况乎庶民,这也说明了豆汁儿的可饮。

一次进首都,憋足劲儿进了一家店——“锦馨豆汁店”,据说来头很正。可以追溯到清末一位姓丁的回民,在崇文门外花市摆的豆汁儿摊。1958年合作化合进了“蒜市口小吃店”,再后来叫了现在的名儿,工艺上百年没变过。我还查到,上世纪末有几个员工出来另起炉灶,开办“磁器口豆汁儿店”,尊的也是“豆汁儿丁”的手艺。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