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 有什么了不起?
标签: 文化符号
唯一能吹出和声的传统乐器,所以叫“和”
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里就出现了“龢(和)”这个字,它取象于擅长和谐共鸣的乐器“笙”,一根根竹制笙管仿如茁壮生长的禾苗,有序排列。笙的每一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因而诞生出美妙的和声。事实上,它是众多中国传统乐器中唯一能演奏出和音的乐器,音色天然带有圆融、中正的气质。

霜降学吹“笙”
中国文化讲究万物感时而生,感时而用。据《吕氏春秋》记载,学习笙,应该选在季秋之月霜降后的第一个丁日开始。一是因为这是重要的祭祀先师孔子之日,以笙镛(钟)和鸣,相和而奏,超凡脱俗,可以启发学习者;二是出于《礼记》规定,“丁”意味着成就,希望学有所成;三是“笙”又有万物生发之象,据说上丁日习吹,“所以通气也”,可阴阳通达。
不能缺席的演员
中国传统乐器大多个性鲜明,音色音域和旋律的表现无不独特,因而大多数乐器更擅长独奏。但也因为个性突出,在组合演奏时不易交融和谐。而“笙”能吹出和声的特点,能为乐队弥补这个缺陷,因而古代合奏演出总少不了笙的身影。它还是体现音乐“法度”的乐器,是少数几个可以用来定律的乐器之一。先秦宫廷乐队中,“笙师”具有极高的地位,所有的吹管类乐器,都由笙师“掌教”。
它是“竽”的兄弟
我们熟悉的成语“滥竽充数”的“竽”,和笙有着密切的关系,竽有三十六根音管,而笙一般只有十几根,应该说竽就是大的笙。竽的吹奏主要使用在雅乐当中,而笙则适用于各种吹奏场合。到了宋代,竽消声匿迹,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无竽色。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