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之道,人之道

供图/视觉中国
1919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对学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不仅要扭转北大倾颓的学风,建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庄严学府,更要让这些学子们向古圣先贤靠拢,承袭真正的文人血脉。
其中一项重要计划,就是邀请王露、杨时百等古琴名家来北大演出及授课。蔡元培希望学子们能够像古代文人那样,“士无故不彻(撤)琴瑟”,在与古琴的亲近中,领悟已传承千年的文人之道。
在中国众多乐器中,这几乎是不二的选择。因为琴在古代,一直被视为众乐之王,位居文人必修的“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早在西汉时期,文人们便公认“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唐人顾况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

陶渊明与“无弦琴”
下图是明代尤求所绘的陶渊明与其膝上的无弦琴。东晋诗人陶渊明与友朋聚会时,喜欢弹无弦无徽的素琴,这是受到道家“大音希声”音乐观念的影响,也就是说,最大最美的声音,最符合道的声音,是无声之音。
供图/FOTOE
下图是明代尤求所绘的陶渊明与其膝上的无弦琴。东晋诗人陶渊明与友朋聚会时,喜欢弹无弦无徽的素琴,这是受到道家“大音希声”音乐观念的影响,也就是说,最大最美的声音,最符合道的声音,是无声之音。
供图/FOTOE
不过这中国的乐器之王,模样却颇为“低调”:它由面板、底板组成琴箱,上面有弦七根,用于标记音位的徽13个,体量不大,漆面也往往质朴无华。这朴素内敛的形制,相传是由上古圣人伏羲发明的。不过伏羲古琴仅有五弦,其后周文王和周武王各增加一根,成为七弦琴。在国宝级六朝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古琴弦有七根,徽有十三个,大小与今天差不多。也就是说,至少从六朝到现在,两千多年来,古琴竟然没有多少变化。质朴无华又几乎“一成不变”,这乐器之王的底气,到底来自何处?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