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五世纪的宫廷雅乐团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12期 作者: 镜舟 

标签: 文化符号   发明与技术   

先秦时代的宫廷雅乐团究竟是什么样,有哪些乐器?曾侯乙墓的发现,开启了沉睡2400多年的地下乐宫之门,一支大型宫廷雅乐团的全貌,从此重现世间。
铜钟证礼乐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擂鼓墩发现了举世闻名的曾侯乙墓。墓中出土的编钟和其他音乐文物,印证了先秦时代的礼乐文化。编钟采用多种工艺铸造、装饰,钟上铭文则系统记载了当时的音乐理论。图为组成曾侯乙编钟的四种不同类型的钟,分别是无枚甬钟、短枚甬钟、长枚甬钟和钮钟。

周公制礼作乐

《礼记·明堂位》载:“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去世、成王即位后,辅政的周公旦先后平定了殷商遗民的叛乱,把统治势力扩张到了东部沿海,并且在洛阳建起陪都。可谓天下太平,四海归心。而在辅政的第六年,周公旦又颁布了礼乐制度。

题为西汉伏生撰写的《尚书大传》中写道:“周公将作礼乐,优游之三年不能作。”为何?他担心:如果“大作”,令天下颁行礼乐制度,得不到响应和贯彻;如果“小作”,只在周人当中颁行,又起不到效果。洛邑王城的营建,给了周公信心。当诸侯们得知要建城,都不辞辛劳赶来。集合天下之力,只用一年时间,洛邑城就完工了,可见人心所向。果然,礼乐制度得到了认同,《礼记》曰:“天下大服。”

周朝建立伊始,为了给自己的统治找到合法性,周人指责商纣王的昏庸暴政违背了天意,导致灭亡。周人以残酷的战争打败自己曾经服属的商王,是在替天行道,并非为了争夺权力。这种天命观成为周代统治者权力合法性的基础。而后由周公“制礼作乐”,建构出一整套涵盖政治和文化的典章制度,通过仪式和音乐的方式进行传播。周公“制礼作乐”,除了巩固宗法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外,也最终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宫廷雅乐体系,并创作出与之配套演出的诗歌和乐舞。

礼、乐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礼记·乐记》中写到:“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在这种礼和乐互为主体的观念引导下,周人十分重视礼仪活动中的音乐表达。他们相信,音乐的灵性与神性可沟通天地神人。他们以音乐营造神秘氛围,以诗歌祷告,以舞蹈使神人相合,从而得到神人的赐福与庇护。这种天地神人相融的艺术追求,成就了周代辉煌的礼乐文明,也成为统治阶级通过音乐和艺术治理社会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 / 周玥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