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之古
标签: 中华遗产卷首语
着名古琴家许健先生说:“古琴的价值全在于‘古’。”此话不假。其实古琴原本叫琴,当西洋的钢琴、风琴等来到中国之后,它才改名为古琴。这一改,却是名副其实了。
古琴之古,远不可溯。它的创制者,传说有伏羲、神农、尧、舜。传说也许不可信,但琴确实早已有之。请看在殷商甲骨文中“乐”的样子:,如丝弦张附在木架上。乃琴、瑟之类的弦乐器。这说明至晚在殷商时期(前17世纪—前11世纪),已有琴或瑟。
在古代乐器中,比琴瑟早的非弦类乐器有很多,打击乐如石磬,吹奏乐如骨笛、陶埙,但古人偏偏选择了以丝为弦的乐器做“乐”,许健先生说,可能是因为弦乐的表现力更强、更反映音乐的水平。
古人的想法如今难以得知了。但琴瑟是西周时重要的乐器,却有据可查。公元前662年,卫国人在楚丘建城,《诗经·定之方中》这样记述道:“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卫国人在宫殿庙宇旁栽种榛树栗树,因为其果实可供祭祀;种植桐树梓树呢,为了制作琴瑟。特意为制作琴瑟而种树?如此用心,可见其重。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