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法 诡道出神兵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11期 作者: 白义 

标签: 历史拾遗   

敌众我寡的军力,可以反败为胜;或强或弱的兵器,都可以变成“秘密武器”……军阵让士兵告别匹夫之勇,兵法让兵器取长补短,无往而不利。

图为商代马车复原图(供图/FOTOE)。
最后的奇迹
冷兵器时代,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用“阵法”统一指挥、协同动作,常常能出奇制胜。就在火器彻底改变战争模式的前夕,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依靠有效的阵法,创下敌亡数百,我不伤一人的奇迹。图为电影《荡寇风云》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与敌对阵的场景,严密防御,保持局部优势的阵法,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常胜将军(供图/视觉中国)。

战斗队形有多神?

学兵书者,莫不尊《孙子兵法》,它诞生于春秋末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最着名的一本。在《孙子兵法·势篇》中有一句信息量很大的话:“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描述了一个旌旗纷纷,人马纭纭的战场。但是,千军万马互斗也不可乱,情势浑沌迷离,更要圆通周全而无懈可击。

想想果真如此,在古往今来的大战场上,动辄数十万人马对垒,太多的强兵败在一个“乱”字上。既然乱则必败,那又如何治乱呢?兵法教科书们给出的一致答案是——布阵,而且必须巧妙布置,携手如同一人。

其实,手持石头大棒的原始人已经有了“列阵”的需要,三个人打不过一头老虎,三十个人总打得过吧,关键是怎样站位,怎样配合,这可算是最早的“阵”。在河南洛阳的王城公园里,摆有一块刻画着数十个星点的巨石,据说模仿的是《易·系辞》中记载的“洛书”,相传为远古时期的一幅神奇“阵图”,星点可以被看作人所站立的位置,连起来,就构成了半包围状的“攻击队形”。这种传说中狩猎应用的队形,还有个有趣的名字叫“打虎公约”。

洛书里的神秘队形
古代传说中有神龟出于洛水,甲壳现奇图的传说,此图在四方、四隅、中宫9个方位排列不同人数,可使得每行、列和对角线上的人数和都相等,有研究认为这是原始人猎取野兽时所排列的古老阵形。

一幅简单的图画,为什么会被人千载膜拜?传说,它是大禹治水时,从河中浮出的神龟背上显现出来的,换句话说这是“天书”。仔细观察会发现,图画构成的“打虎四十五人组”,实际上可分为九个小队,分别由1到9人组成,并按三行三列的矩阵排列。而这样排列的结果,可以使任何角度的直线上都分布有15个人,现代数学称其为“三阶幻方”。这岂非正应了孙子“圆通周全”的要求吗?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