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11期

标签: 声音   

公众所惋惜的残缺美,是源于欧洲的当代审美。

—— 近期,保存了唐宋彩绘泥塑的山西晋城青莲寺,因涉嫌“破坏性修复”引起公众热议。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崔金泽通过比对修复前后的泥塑图片,认为修复方案基于现状的观察是严谨的,根据历史痕迹恢复了塑像在一定时期的原貌。并指出,“文物不是艺术品,不是体现当代审美的地方,它的价值在它的历史信息”的批判,是对欧洲文保理论的生搬硬套。公众所惋惜的古朴、残缺美,恰是源于欧洲的当代审美。中国古人在面对肩负着宗教礼拜功能的佛像时,绝不可能生发出对“腐朽、脱落、起翘、残断”的欣赏能力。

修复前 供图/QUANJING
修复后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闫鑫

辽乾陵开创了新的陵寝祭祀建筑模式。

—— 近期,辽代帝陵(显陵和乾陵)被考古发掘于辽宁北镇医巫闾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万雄飞等学者认为,乾陵开创了以一组四合院建筑作为帝陵玄宫前祭祀建筑的模式,与此前以单体建筑作为祭殿的做法有显着区别,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且被明清两代帝陵继承发展。

更改地动仪表述意味着理性看待历史。

—— 近日,新版初中历史教材更改了有关地动仪的表述,引发轩然大波。对此,中国青年报杨鑫宇发表评论:教育的灵魂就是求真务实,以追求真理为准绳。调整地动仪表述,并不意味着否定地动仪的史学价值和真实性,而是意味着我们要以一种更加理性、客观、严谨的态度看待各种历史问题。

建筑是城市活化石,20世纪建筑遗产理应承载此责任与精神。

—— 日前,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金磊撰文称,20世纪建筑遗产是近现代百年风云的载体,是见证人类知识、文化、技术乃至艺术变革的纪念碑。但中国的20世纪建筑遗产较少得到认同保护。建筑是城市的“活化石”,20世纪建筑遗产理应承载其中的责任与精神。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