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的别样山河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10期 作者: 梁石 

标签: 历史拾遗   文化符号   

祖先发明的汉字非常严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被赋予了独一无二的名字。不仅精细地命名了花草虫鱼,也同样严谨地定义了中国的山河、湖泊、岛屿。
百样山水百样名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图为地处广西崇左市的左江和花山,完美复原了王安石诗句中的意境。世界上没有两座相同的山,所以中国的山其实并不都叫做山。在汉字的世界里,山水的个性通过地名一一呈现。

你爬的不是山,是崮

从小喜欢爬山,而且总结出一条心得:还没爬过的山,从名字就能大致推测它的形貌。比如后缀为“岩”的,必是岩石山高耸陡峭,一定要准备好登山鞋;“台”,则山势高而平缓,适合漫步;“岭”,有路直达山顶,也许还能遇到人家。

这条策略十试九灵,直到我在山东遇到了“崮”。没查字典之前,我实在想象不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山。字典中说,这种山四周陡削、山顶平缓,形似桌子,在地貌学上称为“方山”。

崮遍布山东中南部的沂蒙山区,多达数百座,着名的有“沂蒙七十二崮”。这种崮群的大规模集中分布,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这么多崮是怎么来的?传说它们原本是玉皇大帝插在这里的72根擎天柱,后来海龙王的龙子龙孙们经常顺着柱子爬到天庭去骚扰宫女,玉皇大帝一怒之下挥剑斩断了这些天柱,于是留下了72个柱桩。

沂蒙“崮”乡
图为山东枣庄市抱犊崮,展现了“崮”的典型地貌特征:山顶平缓,四周陡峭,峭壁以下逐渐平缓。
图为临沂市神佛崮,远处崮崮相连,形成了一条天然的长城。沂蒙地区崮群的数量之多、分布之集中,为世界罕见,它们也为当地造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历史事件和传说。

传说自不足信。据地质学家考察,这种奇特的山势成型于67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里的地壳经历了强烈的抬升和切割运动,地层沿着断层上下错动,形成了无数地垒式的断块山。再经过漫长的侵蚀、崩塌、风化,逐渐演变为今天山顶平坦、周围峭壁如削的形貌。古人大概不知道这些原理,但他们也不愿把这些奇特的大石柱马马虎虎地称为山,于是发明了一个专用的名称:崮。

责任编辑 / 陈伟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