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康定的地方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10期 作者: 郭晔旻 

标签: 历史拾遗   文化符号   

一首《康定情歌》,让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康定为世人所熟知。然而,地处川藏之间的康定,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而不是一个儿女情长的浪漫之地。

最优秀的人来自康?

提到康定,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健康安定”的美好祝福,但实际上,康定的“康”源自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康区,在藏语中是边地的意思。藏人习惯于将广大藏区划分为卫藏、安多、康区三部分,清代的《安多政教史》就有“卫藏法区、安多马区、康人区”的描述,藏谚则将这一描述生动概括为:“最好的宗教来自卫藏,最好的马来自安多,最优秀的人来自康。”

地处康区东部边缘的康定,属高山峡谷地形,悬崖峭壁、深谷幽幽。城区的东北部是郭达山,东南为跑马山,城西绵延着子耳坡山,属折多山余脉。折多河发源于折多山,自西南穿城而过,在城东郭达山麓与雅拉河汇合,折向东南,最终流入大渡河。简而言之,康定处在一个三山环抱、二水汇流之地。正因如此,古代藏族先民才将这里称为打折多,也就是打河(雅拉河)和折河(折多河)汇合处之意。

这张三维地图上勾勒出的线路,为茶马古道川藏线与滇藏线。其中川藏线南道开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它东起雅安,经康定、理塘、巴塘、芒康、昌都,最终抵达拉萨。清代的驻藏大臣及官兵入藏一般都沿此道,所以又称“川藏官道”。川藏线北道由康定,经道孚、甘孜、德格、江达至昌都,习惯上被称为“川藏商道”,是今317国道的组成部分。两道汇合于昌都,后又分作两路,至拉萨汇合。可见康定为古代由蜀入藏的必经之地,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
从图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这两条东西走向的路线,被褶皱紧密的横断山脉重重阻隔。无论是古代还是今日,入藏的道路都是迂回而艰难的。
制图/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早先的打折多只是一块默默无闻的草场,每逢夏季,藏民便在这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宋朝以前几乎无人居住,真正令其进入历史视野的是川藏间的茶马互市。康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气候干燥,当地居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藏区不产茶,因而全赖川茶供应,所以早在唐宋时期,川藏之间的茶马互市就开始了。主要的茶马贸易线以雅安、天全、荥经、名山、邛崃等茶叶产地为起点,经康定,往康区、西藏和青海等地,称“南路边茶”,而打折多就是南路边茶进藏的第一站。来往的商人和马帮在此搭帐休息,至元明始有少数人定居下来。

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打折多作为贸易线上重要的中转站,各行各业皆因茶而兴。逐渐兴旺起来的打折多,开始被朝廷关注,元廷在这里设置长河西鱼通宁远土司。到了明代初期,汉文文献中开始出现“打煎炉”的名称,《明实录》中即有记载,“故元四川分省左丞瓦喇蒙遣理问高惟善等,自西番打煎炉、长河西来朝,上故元所授银印”——高惟善代表前朝四川省左丞瓦喇蒙,从打煎炉、长河西出发,向新皇帝贡上了元廷所授的银官印,数年后高惟善给朝廷的报告也曾提到“打煎炉原易马处”。这里的“打煎炉”,就是对藏语地名打折多的对音转写。

责任编辑 / 张舒羽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