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皇帝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10期
何以是梅州?
开宝四年(971年)二月辛未日,广州城外一片萧杀,南汉国主刘鋹一身白衣,从城门走出。他将要向已经团团围住广州城的宋军主帅潘美献上降表。负隅抵抗五个月,南汉军队节节败退,无可奈何之下,刘鋹只能选择投降。按照宋太祖早先下达的旨意,刘鋹被软禁在了宫殿内,等候发落。而潘美则详细整理了平南汉后收复的土地州县户口,写成露布文书,火速送往东京开封。不到十天时间,文书就到达了宋太祖手上。

帝制时代,皇权最重。在中国历史上,由皇帝赐名、改名的州县不在少数,有些地名历经时代变迁,至今沿用不衰。头戴冕旒的皇帝,从来都是皇权政治的象征。从一个个与皇帝有关的地名里,可以看到政治因素在地名中的重要影响力。
供图/视觉中国
宋太祖的疆域地图上,从此又多了六十个州,二百四十个县,十七万二百六十三户人口。当宋太祖仔细查看新收复的土地时,一个地名引起了他的注意:敬州。敬州是南汉乾和三年(945年)所置的新州,管辖程乡县,取名为“敬”,大概是以此表示对南齐时南迁定居程乡县的先贤程旻的尊敬。但宋太祖觉得这个“敬”字格外碍眼。原因无他:宋太祖那位曾做过营州、涿州和蓟州三州刺史的祖父,就叫赵敬。
现代人可能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人名和地名都用这个字,说明“敬”字寓意好,宋太祖的祖父也算起了个好名字。但古人可不这么想。
起于春秋成于秦汉的避讳制度,要求人们应当在言谈举止和书面文字中,避开君主、圣贤和至亲的名字,即《春秋公羊传》所载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赵敬是宋太祖的祖父,属于“亲者”,宋太祖应当避讳这个“敬”字;同时,宋太祖是一朝天子,皇权的掌握者,他和他的家族,属于天下人的“尊者”,他避讳的字眼,当然全天下也要避讳。敬州已经纳入了宋太祖的疆域版图,也就意味着宋太祖需要不时处理和敬州相关的事务,祖父的名讳将被反复使用,岂非不孝?宋太祖当机立断:“敬州犯翼祖(即赵敬)讳,改名。”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