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变身记
如果一个山东人穿越回先秦,听人谈起“山东人”时,千万不要乱认老乡。那时候的“山东”,和现在完全不是一回事。战国时代,一个“山东”,占据了神州一半以上的土地;而如今的“山东”,仅是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的一个。如此巨大的“转型”,是如何完成的?
崤山以东的“山东豪俊”
在春秋战国乱世,“山东”常被权谋家们挂在嘴边。有一次,齐桓公向管子说道:“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
长江流域的楚国,以江汉平原为发家之地。从今人的视角来看,和“山东”是八竿子打不到的关系,何以能称“山东之强国”?
因为,先秦人所说的“山东”,是一座山的东边。这座山,是秦国的战略重地——崤山。崤山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西部洛宁县西北,西安、洛阳两大古都之间,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所以这时候的“山东”,是一个地理区域地名。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人们常把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作“关东”,所以“关东”与“山东”乃近义词。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