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上的 | “中国地名”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09期 作者: 李好 

标签: 遗产风景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朝鲜半岛有许多地名与中国完全相同。对那些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地名意象,他们不仅信手拈来,还能在其本国内发现并构建出一套与中国相似的地名景观。这其中既有刻意的模仿,也有无意的巧合。
汉江与汉城
这是韩国首尔的汉江麻浦大桥,图中可见桥上的中韩文地名标识。首尔一度名为“汉阳”,因地处汉江以北,时人遵从中国传统“山南水北为阳”的规矩,为该地命名。李氏朝鲜的开创者李成桂,在1395年改汉阳府为汉城府,于是又有了“汉城”这个名字。供图/视觉中国

那个叫“汉城”的首尔

韩国有个国立서울대(首尔大学),还有个私立한성대(汉城大学)。2005年以前,中国人还称韩国首都为“汉城”,这两所高校于是都被叫作“汉城大学”。中文译名一致,只能用“国立”或“私立”加以区分,导致校际交往时多有不便。据说中国不少高校的外事部门都出现过这样的疏漏,将本应发往国立汉城大学的函件,误寄给了私立汉城大学。

你可能有点想不通,서울和한성明明就是两个词,为什么都被译作“汉城”?后来韩国首都的中文译名怎么又从“汉城”改为“首尔”了呢?

事情的起始要追溯到大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高丽权臣李成桂夺权建立朝鲜王朝,即李氏朝鲜(又称李朝)。他以“松都地德已衰”为由,将国都由原来的松都开城,迁往位于朝鲜半岛腹心地带的汉阳。并在迁都后一年(1395年),“改汉阳府为汉城府”,这便是“汉城”一名的由来。直至1910年日本殖民者将“汉城府”改称为“京城府”,延用了五百多年的“汉城”从此在朝鲜官方文书中消失。1946年,朝鲜半岛光复后,“京城”之名又被改为朝鲜民族的“固有语”——“서울”(音Seoul),但直到2005年汉城市长李明博确定“서울”的汉译名为“首尔”之前,中国人仍然称呼韩国首都为“汉城”。

有人可能会问,怎么又突然冒出个“固有语”来?半岛光复时为何不直接把“京城”改回先前的“汉城”?其实这个固有语“서울”并不是1946年才出现的。朝鲜人长期用民族固有的朝鲜语口头交流,而书面记录则使用汉字。直到1556年朝鲜世宗刊行《训明正音》创制朝鲜文字,当地百姓才开始使用本民族文字记事,但官方仍坚持使用汉字。“서울”,就是固有朝鲜语词汇“京城”“国都”“首都”的意思。

责任编辑 / 郭婷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