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纸 敬惜与敬畏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07期 作者: 镝霏 

标签: 文化符号   发明与技术   

写了字的旧纸,为何要烧掉?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有尊严要骨气,这尊严和骨气,来自于中国的字。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写到:“因为文字是特权者的东西,所以就有了尊严性,并且有了神秘性。中国的字,到现在还很尊严,我们在墙壁上就常常看见挂着‘敬惜字纸’的篓子。”在这里,他说的是一种相沿既久、流传甚广的习俗。

“敬惜字纸”中的“字纸”,指写过字的废纸。既然已“废”,就没什么用了。现代人的处理方式,无非是一扔了之,讲究点的办公室,会配有专门的碎纸机。而在古代,字纸却似有一种颇为神奇的魔力,不但不能乱扔,而且必须予以礼敬。

问题是,古人敬惜的到底是“字”,还是“纸”呢?

重庆·烧纸祈功名
这是重庆巴南区天星寺的石河字库塔,修建于清嘉庆年间。人们为避免践踏写过字的旧纸,就在此处把纸烧掉。这种对字纸的敬惜又与文昌帝君信仰相结合,使得焚烧字纸成为一种庇荫子孙读书上进的法门。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获取知识、功成名就的祈愿。
供图/QUANJING

字借纸传,纸因字贵

造字的仓颉,原名侯刚颉。传说他常年累月地仰望星宿的变化移动,观察游鱼的花纹、飞鸟的羽毛,将采风时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字”。造字有多大意义?人类从此告别“结绳记事”年代,简直是件开天辟地的神话。因此,侯刚颉被黄帝赐姓名“仓”,“仓”字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之意。黄帝认为仓颉的神智超过了他,是君王上面独一无二的人物。《淮南子》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谓惊骇莫名。

责任编辑 / 郭婷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