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偷”不走的秘密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07期 作者: 黄飞松 

标签: 文化符号   发明与技术   

泾县之外,无宣纸。“独此一家”的秘密,究竟何在?

1877年,受英国人控制的芜湖海关,指派情报人员白恩,到安徽泾县打探宣纸的制作机密。白恩将自己所见到的配料方法和造纸流程,呈报给总税务司赫德,并写入关务报告。自此,百余年来,对宣纸加工技艺的窥探,从未停止过。

而外人窥探的结果,也正如你能想到的那样——宣纸,是偷不走的“秘密”。

时至今日,宣纸工艺流程早已经不是“秘密”了。1949年后,国家为扩大宣纸产量,鼓励云南、浙江、江西等地的手工纸制作者,到泾县学徒,泾县宣纸艺人遂将关键技术倾囊而授。几十年后,各地手工纸常冠以“宣纸”的名头向外营销。但真正懂纸的行家,若要购买正宗宣纸,依然会选择去安徽泾县。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泾县之外,无宣纸。

责任编辑 / 郭婷  图片编辑 / 陈敬哲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