讼师 古代“律师” 不好当

公堂风云
大堂之上,讼师巧舌如簧,一番辩词滔滔不绝,说得县官哑口无言。这是影视剧中常见的场景。实际生活中,讼师的身份更多的却是幕后工作者,为告状人书写词状。和影视剧中的光辉形象也不同,讼师备受官方打压,古代律师不好当啊。
绘画/张辰辰
大堂之上,讼师巧舌如簧,一番辩词滔滔不绝,说得县官哑口无言。这是影视剧中常见的场景。实际生活中,讼师的身份更多的却是幕后工作者,为告状人书写词状。和影视剧中的光辉形象也不同,讼师备受官方打压,古代律师不好当啊。
绘画/张辰辰
讼师刘儒恒之死
清代嘉庆年间,三大巨案震动朝野,其中之一是寿州案。这个案件先后牵扯进数十名官员,不乏封疆大吏(总督巡抚)。历时四载,三审三判,真相才终于大白,正义方得以昭然。但是,作为案件昭雪的最大功臣,讼师刘儒恒却惨遭充军发配,最终冤死狱中,妻子死于押解途中,儿子也被发遣。讼师犯了什么罪?
故事回到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十九日的一天,一场惨案降临在安徽凤阳府下辖的寿州(今安徽寿县):富商张体文家里的族侄张伦、长工李赓堂及其子李小八孜,三人同日暴亡。
寿州知州郑泰接到李赓堂的亲属李东阳报官后,带着负责尸检的仵作勘验现场,发现死者有中毒症状。然而,人证之中说什么的都有,或称误食了毒蘑菇,或说是中邪。一时间案件扑朔迷离,郑泰只想着如何尽快结案,免得有损自己的官声。此时,当事双方欲私下说和,正中了郑泰的下怀。
原来,张体文的次子、负责打理张家家族事务的张大有,经过与李东阳一番暗中商讨,最终达成协议:张家出钱2400两银子,李东阳撤诉。于是,当郑泰传唤李东阳时,李东阳宣称其兄及侄子是误食蘑菇而死,并且出具了甘结状,就此作罢。郑泰顺水推舟,结了案,不久又调任泗州知州。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