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试官的春天 | ——南宋《湖山春晓图》解读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05期 作者: 黄小峰 

标签: 遗产风景   风云人物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1909年,大藏家庞元济出版了自己的藏画着录《虚斋名画录》。在卷十一里,着录了《历代名笔集胜册》中的一幅团扇画,记为:“设色山水,兼楼台、人物”,画面“无款无印”,没有任何信息,只在裱边有某位前辈收藏者的题签,楷书6个字:“陈清波春晓图”。这样的画又能透露什么信息?

庞元济在画面左方盖上了自己的收藏印——“庞莱臣珍藏宋元真迹”,之后,这幅画便进入了历史,它如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名为“陈清波《湖山春晓图》(绢本设色,25×26.7厘米)”。

颇为奇怪的是,这幅画上其实是有一行5个字落款的,就在画面左下部,头两个字“乙未”非常清楚,后几个字稍显模糊,如今通行的说法认为是“陈清波”。很难想象这么重要的信息,会被庞元济或帮助他编辑藏画集的人漏掉,或许他们真的太粗心了。

元代人邓椿曾简略记载了陈清波,他是南宋杭州人,曾供职于宋理宗朝(1225-1264年),为宫廷画师。而理宗朝只有一个“乙未”年——端平二年(1235年)。不过,这看起来振奋人心的时空坐标,其实也要打上个问号。“乙未陈清波”究竟是原作者的题款,还是后人的添加?如果是原迹,后三个有些模糊的字究竟是不是“陈清波”?这样的问题恐怕又会有不同的意见——它们是在存世的宋代绘画中常见并且很难得到完美解决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除了讨论这是否是陈清波作品的存世孤本,我们更应该去谈谈绘画本身向观者抛出的问题。

责任编辑 / 刘睿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