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 身体 就是一座丹炉
标签: 发明与技术

图中,两名修行者面对清朗的天空静坐,心境也许与天空一样宁静湛然。内丹,不是一种具象的丹药,而是一种注重内在体悟的修行方式,追求的是人与宇宙的本性相契,直至同道一体的仙人境界。供图/quanjing
修仙法的“转型升级”
唐懿宗咸通(860—873年)初年二月的一天,科举考试结束不久,两名礼部官员挤进攒动的人群,将一张大榜张贴在长安贡院的南墙上。不一会儿,哭声、笑声、拍掌声、惨叫声陆续传来。一位皂袍方巾的书生默默地离开人群,怅然若失,走回蓬巷棘篱里的小旅店。不料房间里端坐着一位头扎两髻、袒胸露腹、手摇棕扇的异人,此人好言相劝书生,并嘱其小憩片刻。书生恍恍惚惚,进入梦境,梦中官运亨通、子孙满堂,享尽人世富贵。一觉醒来时,店小二准备的黄粱饭尚未蒸熟。书生顿悟,于是舍弃功名利禄之心,随此异人赴终南山修道去了。

图为西安祖庵镇成道宫的“活死人墓”遗址(供图/何建虎/FOTOE),是宋代高道王重阳的修道练功之地。

故事中的书生就是吕洞宾,异人是汉钟离。也许吕洞宾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出家的时候,正好处于道教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期。
对于唐代的书生来说,科举及第则入仕报国,名落孙山则入山修道,都不失为一个好的出路。但道教似乎是越来越不景气了。遥想开国初期,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将道教列于三教之先,唐高宗更把《道德经》列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地位比《论语》还高。可到了唐中后期,儒、释二家发展得有声有色,门庭兴旺,道家的人气却日益衰落了。
这多少与烧药炼丹之术在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有关。道教的基本理想就是得道成仙,虽然东晋葛洪早已强调修仙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如果德行不修,仅仅修习方术是不可能长生的。但是人性往往追求“多快好省”,尤其是道家主张今世成仙,所以留给凡夫俗子的时间并不多。越来越多人因而走向了“外丹术”这条捷径,即用炉鼎烧炼金石,服丹,期望一步到位。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