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梦貘 我们梦中相见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04期 作者: 盛文强 

标签:

日本作家小泉八云在《怪谈》中提到“食梦貘”,这是出现在夜晚的一种怪兽,它能吃掉人们的噩梦,原本无形无质的梦境,却可以拿来当饭吃,这便是貘的神奇之处。因为有了貘,睡梦才格外安稳,噩梦消弭于无形,顺便将噩运也一并带走了。

由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绘制的《食梦貘》

中国人也关注“貘”,而且关注得还很早。清代学者郝懿行认为,“貘”曾是一种想象中的动物,《山海经》里的猛豹即貘豹。生活在公元4世纪的博物学家郭璞,在注《山海经》时认为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出蜀中”。他为《尔雅》做注时,又说“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节”。从这样的描述来看,像极了四川的熊猫,只不过并不是。

“貘”是实有的动物,今人并不陌生。河南安阳曾发现貘骨,它与马和犀牛是近亲,是奇蹄目的哺乳动物,腰部和背部白,头及四肢黑,也是黑白驳杂,长着大象一样的长鼻,但比象鼻短,看上去只有半截,鼻子还可自由伸缩。古人一定很少见这种动物,口耳相传,才奇之怪之。那它又是怎样一步步演变,再东渡日本,成为妖怪一样的存在?

从中国古代文物中,不难找到貘的身影,湖北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出土过陶貘,周代青铜器中常见貘尊,汉画像中亦有貘拖着鼻子出没的身影……这些貘的形象都较为写实,憨态可掬。当时的南方丛林密布,多有沼泽,貘兽就出没在其间,喜欢吃汁液丰富的野草,吃饱便在泥中打滚。《后汉书·哀牢夷传》中提到当地产貘兽,司马相如《上林赋》中也有“其兽则旄貘嫠,沈牛麈麋”的句子。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