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04期

标签: 声音   

理解中国的文脉才能体会“变形”。

—— 近日,“水墨锣鼓——中国戏曲人物画大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超在展览研讨会上提出,历史上因为元曲的兴盛,中国戏曲的人物画提升到一个画种。人物画不断“变形”,推陈出新,其背后有一个重要的文脉在支撑。

戏曲人物画的变形,可与其他艺术流派相结合,如西洋画派、剪纸艺术等。图为京剧演员、画家杨渊所绘尚小云演《出塞》,将戏曲人物融入到了水墨国画中。供图/东方IC

小剧种扶持需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

—— 全国现有戏曲剧种348个,但很多小剧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近日,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昆曲艺术家柯军提议,政府应该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以利于不同生存现状的戏曲剧种更好地生存、发展。如建立专门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扶持建立专业剧团,等等。

中国现存最早古老的酒来自秦代。

—— 近期,陕西省西咸新区发掘清理了56座古墓,多为战国晚期至秦代。其中出土了约300毫升的乳白色透明液体,经检测属于酒类物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介绍,这瓶酒经过2000多年仍存丰富的氨基酸物质,体现了当时的酒业酿造水平。这是秦人生前好酒习俗的体现,也透射出秦帝国对周礼制度的延承。

中国的肖像画,像还是不像?

—— 传统肖像画,是否真实反映人物形象?近期,学者马凌撰文认为,有时求“酷肖”,有时要“程式”,肖像的像与不像均有其目的性。肖像与政治权力、社会地位、追逐名望、渴望不朽、以资纪念等等,密不可分。文人肖像画家要塑造自己的象征性文化身份;帝后肖像则是统治文化的一部分。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