腽肭兽 | 怪名不在,其怪自败
清末《点石斋画报》中有一帧插画《海兽何来》,说的是一场风暴过后,海潮退去,一只怪模怪样的海兽搁浅在沙滩上,当地人不知这是何物,发现“以刀示之则垂泪”,遂不忍,便将其放生。再看图中,这只海兽有着骆驼头,四条鳍形腿,身后还拖着一条细长的尾巴,十分怪异。
这很可能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时值晚清,博物学在古老帝国仍是缺席的。人们不认识某一海洋生物,甚至将其画作“海怪”,也不稀奇。

《海错图》中的腽肭兽 聂璜 清康熙三十七年绘本

清末《点石斋画报》插画《海兽何来》
不过,假如当日观看“怪”兽的人中,有稍为博学者,不难想起《山海经》中“鱼身犬首,声如婴儿”的鮨(yì)鱼,又或者宋人沈括《梦溪笔谈》所载的“海蛮狮”,它被描写成鱼身虎首,身被虎纹的样子,肩部有两只短足,指抓也与虎类似,见人则目中有泪。当宋代的人看到这种生物,当然也认为它是一种异物。
这种动物,古人屡次得见,还曾给予它一个奇特的名字——“腽肭(wà nà)兽”。这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命名,腽肭一词,似是外来语汇的转译,据说是日本的虾夷土着语言中的“海狗”,取其音便为“腽肭”。“腽肭”二字的古汉语意思,让人想到“肥软之貌”,如果用来形容海狗肉墩墩的状貌倒也贴切,晚唐诗人皮日休写有“猿眠但腽肭,凫食时啑唼”之句,用的就是这层含义。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