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不食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01期 作者: 黄秀芳 

标签: 遗产风景   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寒冬腊月之时,若是有人捧上一碟西瓜来,你会有怎样的反应?是顿觉垂涎欲滴,还是齿凉胃寒?是大快朵颐,还是却之不胜?我知道,如果问孔子,他一定是后者,而且还要加上一句话:“不时,不食。”

孔子是一个对吃很有要求的人。从《论语·乡党》里就可以看出:食材不新鲜?不吃;肉类切法不正确?不吃;烹饪方法不对?不吃;不是应季的时令产品?当然更不吃。

不时不食。孔子很挑剔啊。有人也许会这样认为。其实,不时不食,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对饮食的基本要求——适时饮食,顺时养生。不仅如此,从皇帝为政治国,到百姓农耕生产,也都追求合乎自然,顺应时令。

吕不韦在其着述《吕氏春秋》里就搬出先帝语录,谆谆“告诫”过秦始皇:“黄帝曾经教诲颛顼说:‘有皇天在上,大地在下,你若能效法它们,就可以做人民的父母了。’听说古代的清平盛世,都是效法天地的。”若是反之呢?很简单——秦朝二世而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