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与饮食 | 两个宇宙的对话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01期
春天得吃点春韭,多辛少酸,养肝;处暑得吃得滋润,喝百合老鸭汤,防秋燥……什么季节吃什么,这是传统中国“天人合一”观的体现。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对气候变化和农事生产的影响而总结出的,代表了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人生于天地宇宙之间,必然也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天有所变,人有所应。”既然身体与季节、节气有如此紧密的对应关系,顺时而食、顺季而养,吃得营养又健康,就很是合理。
自然是个大宇宙,人体犹如小宇宙,二者之间有着神奇的对应与关联。比如《黄帝内经》有这样的说法:“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而四季是怎样的情形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季节和五脏一一对应。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在四季选择饮食,自然就有了正确的方向。
白云观里收藏着一张道家养生图——《修真图》,在图中,人体的脊椎和二十四节气竟然也被一一对应起来。这是道家养生修行的秘诀:在二十四节气来临时潜心静坐,以脊椎去感受宇宙磁场变化和身体变化。这以天人相应的理论来诠释人体小宇宙的“玄功秘法”,甚至和现代医学理论也有相吻合的地方。脊柱的确是由24块分离的椎骨通过韧带、关节、椎间盘等紧密连接构成的。而脊椎骨中的神经,又与人体各个脏器相连,维系了人体机能的正常运作。《修真图》所讲述的道理,就是要让人们重视脊椎,重视这一人体小宇宙的运行轨道,在二十四节气里,给它们应有的注意。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