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子 怎么那么瘦?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11期 作者: 贻芥 

标签: 历史拾遗   古代生活   

让自己瘦点再瘦点,是现代人孜孜以求的一门学问。这个问题带来的压力与焦虑,让人恨不得穿越回以胖为美的唐代,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穿越肯定是不能的,但也不是没有捷径,换个角度便会发现,宋人有良方。

“绀绾双蟠髻,云欹小偃巾。轻盈红脸小腰身。”苏轼《南歌子》描绘了一副腰身纤细、体态轻盈的舞女形象。自唐入宋,唐代典型的雍容华丽仕女形象在宋代几乎消失不见,而是替之以“窄、瘦、长、奇”。宋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供图/杨兴斌/FOTOE

从头至脚,先看发型。唐朝女子最常见的发型是“双鬓抱面”,这会使脸庞显得丰肥,想要瘦脸、小脸?好办。把头发梳高。于是宋人流行高髻,不仅显得脸小了,还带着几分修长。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便曾“创为高髻”,即使进入宋朝后,仍十分受女子的追捧。甚至为了发髻的美观,还存在梳假髻的情形。“高梳髻鸦”“高髻堕此香鬓”,高髻多次出现在宋人的诗词曲作中。陆游在《入蜀记》中就有相关描述:“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同心髻就是高髻的一种。

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衣服。宋代服饰崇尚修长适体,贵族妇女通常着窄袖衫襦,下身长裙,外罩交领小袖长襦,或者罩长褙子。普通的底层人则着适于窄小的裤袄。可见宋人衣服的关键词:窄、小、长。

褙子,又叫背子,是最能衬托宋代女性体型修长的服饰。褙子对襟,左右开衩,男女通服。和其他服制不同的是,长褙子最主要的特点是下摆引长直垂至足,同时,两侧开衩方便坐立起行。而行走之中,衣裾飘飘欲举,摇曳生姿,平添飘逸之美。

责任编辑 / 安洋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