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爱半臂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11期 作者: 陈夫子 

标签: 历史拾遗   古代生活   文化符号   

唐朝将时代风尚凝结在女子的“短袖”,一种袖短及肘的短外衣——半臂上。紧身窄袖的襦衣之上,加上半臂,既可以御寒保暖,又可以起到修饰作用。这种原本为方便马上骑射的上衣,后来更缩短了衣身,蜕变为坎肩。即使在现代社会,半臂也依旧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半臂风采
半臂由汉魏时期的半袖发展而来,受到“胡化影响”,在隋唐时成为了女子的摩登装束。左图为《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的剧照,经半臂衬托的背影,显得格外干练(供图/未央/东方IC)。
图中的女子,上身套着一件红色半臂,正沉浸在“两处闲愁”的思绪里(供图/
润熙陈)。

曾经的奇装异服

半臂,听起来很玄乎,可看了实物你就知道了,其样式类似于现在的短袖。短袖在古代穿不得吗?穿得,但不是贴身穿,而是套在衣服外面。就像永泰公主墓壁画上的持物侍女图。领首女官身后的侍女,梳着高髻,穿半臂长裙。套在襦衫外的半臂,让侍女们显得特别前卫、干练。

半臂是由汉魏时期的半袖发展来的,半袖就是一种短袖式罩衣。这种衣服“衣长及腰际”、“长不掩肘”,便于劳作,因此在民间较为流行。

其实,半臂的历史更要久远些。战国中晚期的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不少精美绝伦的丝织物珍品。其中有一件对龙凤纹大串衣绣绢锦衣。它的衣长及腰部以下,却是短袖宽口。在重庆化龙桥东汉墓中,也发现了穿半臂式上襦(短衣)的汉代女婢陶俑。东汉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解释说,“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说明汉代的半袖指短袖襦。可那时的半袖衫多用浅青色,且短袖收紧的造型也与传统宽衣大袖的礼服相违,故被斥之为“服妖”,乃奇装异服。

正仓院的珍藏
作为唐人爆款服饰“半臂”,也传到了国外。下图为日本正仓院藏的彩绘狮子花鸟纹半臂,上面的花纹可见浓重的日本本土特色,但款式与唐无异。唐时半臂实物多已不存,只有日本正仓院留下了一些遗珍。

魏明帝曹叡,就曾因为穿半袖,被大臣好好教育了一番。《晋书·五行志》记载,曹叡喜欢标新立异,经常戴着绣帽、披着缥纨半袖,不修边幅地接待臣子。有位叫杨阜的大臣,性格十分耿直。他实在忍不了,就上奏皇帝:“您穿的半袖,符合哪家子的礼仪?”性格暴烈如魏明帝者,听了杨阜的呛声,也只能默然无语。可见,那时半臂还上不得台面。是什么样的历史机缘,让半臂异军突起,受到社会追捧,从而占据一席之地呢?

责任编辑 / 杜聪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