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袖 袖里有乾坤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11期 作者: 陶襄 

标签: 历史拾遗   古代生活   文化符号   

一袭水袖,一身戏衣,一曲清歌,一段深情。汉唐舞蹈里善舞的长袖,是如何变成戏台上才子佳人戏衣上那叠“多出来”的白色水袖的?水袖或掩或拂,或翻或转,一静一动间,又藏着多少悲欢离合的动人心情!

“是哪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深闺少女杜丽娘在睡梦中与素不相识的书生柳梦梅花园相遇。不经意的一瞥间,杜丽娘已经对俊朗的书生生出了好感,可碍于男女之别,只得对柳梦梅的示好故作回避。偏偏一扭身,小姐的衣袖搭上了书生的衣袖,深隐于内的爱慕,就这样用一截素白的水袖牵了出来。

水袖舞翩跹
中国传统戏曲的戏装袖口上大都缀有一段白绸,这就是水袖。水袖是对古代服饰衣袖的夸张展现,是戏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演员经常通过对水袖的运用来刻画人物。左图为京剧《活捉三郎》的演出剧照,水袖飞扬起伏,表现出已经成为女鬼的阎婆惜在行路途中的缥缈身姿。

昆曲《牡丹亭》的舞台上,生旦两人尚未表明心迹,台下的观众就已从水袖的舞动中,把一段情事看得明明白白。长水袖仿佛成了连通心意的鹊桥。很难想象,倘若戏装上从没有水袖,这份婉转含蓄的东方爱恋,该用何种方式来表达。

袖舞有渊源
我国乐舞一直有舞袖的传统,秦汉出现了专门的袖舞。上图为洛阳出土的汉代乐舞俑(供图/杨兴斌/FOTOE),舞衣的袖色与服色不同,可以视作水袖的雏形。
唐以后乐舞进入鼎盛阶段,图为国家博物馆藏南唐乐舞俑(供图/樊甲山/FOTOE),舞者在自如地舞动长袖。图为南唐保大元年(943年)舞蹈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长袖如何变“水袖”?

远在西北的甘肃黑山战国岩画中有一幅《操练图》,图中的舞者手臂扬起,衣袖犹如波浪翻飞起伏,可见是穿着长袖的舞衣。类似长袖舞者的形象,在战国至秦汉的青铜器、陶俑与画像砖中屡见不鲜。连《楚辞》中描绘的“衽若交竽”的郑国舞蹈,也被史学家顾颉刚考证认定为长袖回转相交、有若两芋(一种长乐器)的袖舞。再联想到《韩非子》中提到的民间谚语:“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可见战国时的舞蹈,已经开始在袖子上做文章了。

水袖入戏中
宋元时期为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阶段,图为南宋杂剧《眼药酸》的演出场景(供图/文化传播/FOTOE)。当时的杂剧演出服装虽然袖口有宽有窄,但并没有出现水袖。直到明清,水袖才真正产生,原为戏装内衬水衣的长袖,后直接缀在戏装袖口。从下图的清代戏画《宝莲灯》中,可以看到演员手腕上露出的白色水袖(供图/微图)。

乐舞盛行的汉代,长袖舞衣更是普遍。“裾似飞燕,袖如回雪”,东汉文学家张衡在《舞赋》中描述的场景,美不胜收,浪漫飘逸的白色长袖舞者,跃然眼前。而且当时还出现了长袖套短袖的独特穿法,这样的“两件套”,视觉效果和我们今天在戏曲舞台上见到的水袖,极为相似。

责任编辑 / 周玥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