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10期
标签:
人为何、如何调制“中国紫”?仍是未解之谜。
—— 最初的兵马俑是五颜六色的,但遗憾的是,出土后很短的时间内颜料便氧化消失。今天,文物工作者们正在努力复原它们本来的颜色。日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接受采访时说,兵马俑色彩中有一种人工合成的“中国紫”,稀有且珍贵。秦人如何掌握这种矿物质合成技术?又为什么要调制出这种自然界罕见的颜色?含义是什么?仍是未解之谜。

供图/东方IC
“骨刻文”比甲骨文更古老?未必。
—— 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发现的“骨刻文”比甲骨文更加古老,在学界引发了争论和质疑。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驽教授撰文认为,骨刻文是人为刻划还是自然草蚀虫蚀形成,尚无法判断。当务之急是利用多种手段,全面系统地判定骨刻文是否人为契刻。
平等在中国古代只是美妙的向往。
—— 着名史学家钱穆有一个着名的论点,平民社会始于秦汉,至宋代更加纯粹。这里的平民社会,指无封建贵族、无特权阶级、无特殊势力的平等社会。近期,四川大学宋史学者张邦炜撰文认为,与其说宋代是平民社会,不如说是权力社会。古代社会极具不平等性,平等在中国古代只是美妙的向往。
传统文化也须以科学眼光去审视。
—— 近日,浙江省在小学五年级开设《中医药与健康》课程,这一全国首创的举措引发了热议。议论的焦点之一,就是中医课究竟能否“传递科学价值与精神”。时评人齐之侯撰文称,无论医学知识源自何方、源自何时,我们都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用科学的标准去衡量。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