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流产的兵谏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09期 作者: 莫大 

标签: 历史拾遗   

唐光宅元年(684年)深秋的一天,曾为太后武则天称制出力颇多的中书令裴炎,被问斩于洛阳都亭。裴炎,唐高宗驾崩时的顾命大臣,武则天曾经的合作伙伴和政治同盟,竟然落得如此下场,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置信。

裴炎被杀的罪名是“谋反”。那他真的谋反了吗?按照《新唐书》的记载,裴炎的确有策划兵谏、控制武后之心,可惜因为一个不可控的细节,最终功亏一篑。

武则天当政时,王朝的政治中心在东都洛阳。位于洛阳城南的龙门地区,香山与龙门山相对而立,伊水中流,风景十分秀丽。北魏时便开始营造的龙门石窟,更是佛教名窟、出游胜地。武则天一生中曾多次到龙门游玩,晚年称帝后,还命群臣在龙门对景赋诗,争夺锦袍。

当裴炎得知武则天将要游龙门的计划后,他决心把握这一个好机会:太后离开层层护卫的皇宫,也就离开了最为可靠的保护伞。自己作为宰相,必然将参与此次龙门之行,到时可以在随行护卫的军队中,安插进自己的势力。只要能够联合将士,趁机发动兵谏,挟持太后,就可以强迫她还政于唐睿宗了。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