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用棒槌洗衣服?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09期

标签: 历史拾遗   

童年时经常会看见在井边洗衣服的妇女,不时地举起一根二尺余长的粗木棍大力敲打衣物。那粗木棍还有名字,叫棒槌。

棒槌曾使我困惑了很久。衣服最是轻薄柔软,而且“一丝一线恒念物力维艰”,原应像西施浣纱那样温柔地濯洗,如此暴力敲打,是何道理?原来,古人有一种洗衣服的方式,叫做“浆洗”,即将衣物在煮热的米浆水里浸透,然后捞出来放到清水里漂洗,这样就能把难洗的油污洗净。大件衣物需要反复地搓、拧,而女性的手劲不够大,所以不得不用木棒捶打,如此,衣服中的米浆、汗渍、油污就会被挤压出来。再者,从前的衣服用的是纯天然的棉麻布料,耐打。而且,经捶打、晒干之后,会变得更加松软、笔挺。后来,肥皂、洗衣粉取代了米浆,但道理没变。

棒槌常用榆木、枣木等坚韧耐用的木材制成,外表打磨得浑圆光滑,以免刮伤衣物。虽然形状粗笨,却是一件最有生活气息的“家具”,在李白的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张萱的名画《捣练图》中,都有它的身影。洗衣服,是女性“专享”的粗活,不论炎炎夏日、数九寒冬,棒声阵阵,不得停歇。而棒槌,是前工业社会的手工洗衣机,维持了一家人的衣被干净、舒适,也凝聚了女性对家庭的无私付出。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