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岛:向祖先致敬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07期 作者: 顾小绿 

标签: 文化遗产   

方言也会行走。有时它形单影只,离乡背井,走到千里之外,扎下根来。水土改不了它,夷蛮撼不动它,就这样“守”成了方言大海里的一片孤地,它的名字叫“方言岛”。有人问,为什么方言大海无法淹没它?固守乡音只为向祖先致敬。
“你们被包围了!”
两座由方言化身的孤岛,被团团包围的样子,形象再现了一个特殊方言现象——方言岛。在福建省广阔的闽语方言区中,有两个地方却“发出不同的声音”,它们是说“土官话”的南平,以及说“京都话”的长乐琴江村。两地的居民都是因战争而滞留当地的“北方人”在举目无亲的土地上,哪怕被陌生的方言围绕,也不肯放弃自己的乡音——北方方言。像他们一样不惧“被包围”的“孤岛人”,造就了中国千千万万的“方言岛”。 绘画/靴下猫腰子

方言也可以漂泊和流浪。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举实现了六国政权的统一,度量衡的统一,车制的统一,以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文字的统一。然而,书同文,语却未能同音。哪怕只有少数人在说。

在中国东南部,就有这么一些人,他们世居水上,向水而生,以渔为业。据说,因为他们居以为家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泊于水面,所以被称为“蛋”民。又有人诗意地想象,他们经常能看到最美好的日出,所以用“旦”替换“虫”,而成了“疍”民。

这些活跃在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的水上居民,并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却在浮生江海的日子里,养成了自己的习俗,并形成了自己的方言——水上话,堪称方言“漂泊”的代表。

责任编辑 / 陈伟峰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