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话的“根儿”与“哏儿”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07期 作者: 李旭东 

标签: 文化遗产   

天津方言,倍儿哏儿!那天津话的这份“哏儿”,究竟源自哪里,根在何方?
话里“猴”缘
天津方言里和“猴”有关的俗语特别多。比如形容小孩子调皮、不安分,就会说他“猴儿气”,或者“猴儿吧唧的”。图中,倒吊在树枝上的一只小猴子,顽皮地眨着眼,可不是“猴儿气”么。
绘画/靴下猫腰子

南来的、北往的,说到天津人、天津话,谁耳畔都会浮现出一些声音片段。或者是马三立老爷子那句“逗你玩儿”,或者是郭冬临抱着吉他唱的那首“狗不理包子(za)”,甚至是小品里头戴披肩假发的林永健怒不可遏的“破了相了!”北京有句老话:“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天津卫最出名的,就是当地人那能说会道的嘴。

天津卫本是“寨”

天津的“津”字,是渡口水道的意思。北运河、南运河、永定河、子牙河、大清河,各条河流在此汇集成为海河水系,为天津带来了早期文明。而这样一处水路密集的地方,注定要在军事史上留下痕迹。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八十年代的香港电视剧把清末民初的武术家霍元甲带入了家家户户的记忆。然而您可能根本想不到,霍师傅其实是货真价实的天津人!霍元甲的故乡是天津市静海县小南河村,在一千年前的北宋,那里毗邻宋辽的边境线。

宋辽对峙的那一百多年间,海河是宋、辽界河的一部分。根据史料记载,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改道前,这条界河的宽度,只有50步到150步,似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横渡。后来黄河改道,夺界河入海,才令界河的宽度陡增,达到了540步。但界河的增宽并不能让南岸的北宋军民们安心,辽军仗着骑兵流动作战的优势,不时过境滋扰,攻守双方一番激战,无论胜败,边境线上的百姓都要遭受不小的损失。为了稳固边境,安抚百姓,北宋政府想了许多办法。在界河南岸设“寨”,就是其一。“寨”是自给自足,具有一定防御力量的军事堡垒。现在天津版图中可以考证的北宋军寨有九个,小南河村就是其中之一。霍元甲作为小南河村的居民,有一身好武功和保家卫国的慷慨壮志,恐怕也是当年军寨精神的传承。

责任编辑 / 周玥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