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久他乡是故乡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07期 作者: 黄秀芳 

标签: 中华遗产卷首语   

西汉时人刘向的《说苑》有一则故事:楚王的弟弟鄂君子皙在河中游玩,划船的是一位越人,他一边划船一边用越语唱了一支歌:

滥兮拚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

子皙听不懂,忙叫人翻译,结果歌词是这样的:“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原来是一首爱慕君子的歌。

这则故事透露了一个信息:春秋战国时,各地言语不通,只好靠翻译。这在《礼记·王制》里可以得到佐证:“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彼时中原和各方民族言语不通,靠什么交流呢?翻译。翻译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寄、象、鞮、译。后来“鞮译象寄”,特被借指四方少数民族。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